国海智峰【低空电磁环境】专利微导航报告(下期)

2024-10-12 16:09:25

次阅读

来源:



专利微导航报告





重点申请人分析



0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三十三研究所

企业简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华北电磁防护技术研究所)成立于 1958 年,是一个具有 60 多年发展历史的军工一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曾隶属于四机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2002 年归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电磁防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的单位,三十三所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技术积累,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标准研究、方案设计、产品研发、测试评估为一体的综合型电磁防护技术研究所。拥有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工信部信息记录及防泄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电磁防护材料及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是山西省信息安全及综合电磁防护技术研究生培养基地。


三十三所坚持系统牵引、基础支撑的发展思路,围绕党政、国防及重点行业对电磁安全的迫切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整合外部优势资源、优化业务布局,形成了覆盖电磁防护系统解决方案、工程设计实施、产品研制生产、测试评估服务的四大业务布局,成功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国家重大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产品配套、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多年来,在上级机关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三十三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家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十三所将以“护驾国家电磁安全”为使命,秉承创新、融合、高效、开放、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电磁安全行业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技术申请趋势

图20展示了三十三所近10年的专利技术申请趋势,由图可以看出三十三所专利申请数量的逐年增加,特别是2019年-2023年这5年时间里专利申请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显示了该公司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这种增长趋势说明该企业重视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近10年授权占比除2020年出现下降外基本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专利申请质量较高,大部分申请都能够获得授权。特别是2016年和2018年的授权比例高达75%,这进一步验证了该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成果。近两年授权占比下降可能与专利从申请但公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差专利公开不充分有关。

图20:技术申请趋势


专利技术构成分析

三十三所主要致力于屏蔽机房、屏蔽线缆以及相关材料的研发,图21为三十三所技术构成图,由图可以看出,三十三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电设备外壳或零部件、含无机物配料的高分子、高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等技术领域,基本上与企业主要研发技术方向保持一致。

图21:专利技术构成


技术路线分析

图22为三十三所专利技术路线图,主要是为了统计该主体申请专利的关键产品分布,帮助分析该主体在不同产品上的研发成果。导电密封胶粘剂:该项目在2024年被列为高优先级,表明企业对该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含量有很高的期待。导电密封胶粘剂可能用于需要电磁屏蔽和密封性能的应用场景,同时与导电密封胶粘剂相关的制备方法也被提及,说明企业在该产品的技术研发上投入较大,注重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动态耦合测试系统、微波吸收材料应用、综合防护保障车、干扰串联注入装置、复合材料屏蔽机箱、电磁屏蔽窗、LED照明灯装置、拉挤成型预成型结构、ITO薄膜玻璃等项目在多个年份中均有提及,表明这些是企业持续关注和投入的重点领域,同时涵盖了电磁屏蔽、防护保障、材料应用、照明技术等多个方面,显示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制备电磁屏蔽材料的方法”在多个年份都被列为主产产品,这表明该技术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稳定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新的主产产品加入,如“导热吸波材料”、“人体防护服”等,这表明公司或团队在不断拓展产品线和市场领域。

图22:专利技术路线图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图23为技术功效矩阵图,主要用于展示该主体的专利在主要产品和对应技术功效上的分布情况。产品对应某一技术功效的专利量越多,反映该产品在该方向的研发成果越多;反之,专利量越少的产品和技术功效为该主体的技术研发的薄弱方向(图中圆形面积越大表明专利量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三十三所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复合材料屏蔽机箱生产效率、防护性能好、提高性能、提高强度上;如何使复合橡胶衬垫屏蔽效果好,导电性好上;微波吸收材料工艺简单,成本低上;拉挤成型预成型结构工艺简单上。


图23:技术功效矩阵图


02

合肥市

航太电物理技术研究所

企业简介


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07-06,为中航工业下属独立法人单位,原为安徽省科委的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7月。占地约50余亩,固定资产约8000万元,位于合肥市蜀山新产业园内,现有员工6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余名(含教授博导、研究员、博士、硕士、高工级人员10余名),公司主要创建人,负责人均为多年从事飞机雷电防护研究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公司还聘请了国内院士和国际著名的飞机雷电防护专家为高级顾问。专业从事飞行器(包括飞机、直升机、导弹、火箭、飞船等)雷电与静电防护领域的研究工作。


公司建有我国目前唯一的大型专业飞行器雷电防护实验室,可执行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的飞机雷电防护设计与试验标准,获得了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部门的飞机雷电防护试验资格认可。公司目前已通过了军用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与鉴定试验的军品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通过了民用飞机雷电与静电防护设计及性能测试与鉴定试验的GB/T19001-2008idt 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还通过了总装军用实验室资质认证和国家实验室认可委认证(CNAS)。所建成的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除已具备开展飞机结构、飞机燃油系统、飞机电子电气设备以及飞机外挂等部件与设备的雷电与静电防护研究、设计和试验(包括工程试验和鉴定试验)外,还具备了对飞机整机进行雷电防护研究、设计与试验的能力,是继世界上美国、法国之后建成并与其能力相当的大型飞机雷电防护实验室。


公司成立十几年以来,开展了大量飞行器雷电电磁脉冲及静电防护系统设计,完成了大量的飞机雷电防护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项目,其中一些还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还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高质量的试验研究论文。由于所开展的专业工作,受有关部门委托,主编了国家军用标准GJB3567-99《军用飞机雷电防护鉴定试验方法》。


目前公司已完成的飞机雷电防护试验项目包括:飞机整机雷电试验、飞机缩比模型分区试验,雷达罩、空速管、航行灯、天线、设备舱、发参显控设备、机身盒段、平尾、机翼、复合材料垂尾、螺旋桨、燃油系统等的雷电直接、间接效应试验。


公司的主要产品有飞机雷电抑制器、飞机雷电分流条、电磁脉冲成型设备、电子测控设备、强脉冲功率电感器、强脉冲功率电阻器等等。


民机方面,公司已完成新舟60、运八F400等飞机和Z-11直升机等的相关雷电防护设计和试验研究及其中国民航总局适航取证。承担着我国正在研制的ARJ21新支线飞机整机雷电防护试验,缩比模型雷电分区试验,翼梢小翼、整体油箱口盖等的适航取证雷电防护试验。为ARJ21新支线飞机开展的雷电防护适航取证试验还获得了美国FAA的认可。在开展中 法合作研制的EC175/直15直升机雷电试验中,还获得了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认可。目前公司还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C919大型客机的相关飞机雷电防护试验研究任务。


技术申请趋势

图24为合肥航太近10年专利技术申请趋势图,该图展示了合肥航太逐年公开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对应授权率(当年申请的专利授权量/当年申请量)。由图可以看出,合肥航太在2017年、2022年、2023年在获得的创新成果较多,其他剩余年份产出的创新成果较少。由于发明授权的周期长,专利公开具有延后性,因此近2-3年的申请量和授权率可能偏低。合肥航太近10年专利授权率较高,这可能意味着申请专利的技术或发明在创新性、实用性及新颖性方面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这表明申请人或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能够不断产生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或新产品。

图24:专利技术申请趋势图


技术构成分析

图25为合肥航太专利技术构成图,由图可以看出,其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电或磁变量测量、材料物化性质的测试分析、飞机相关地面装置、紧急保护电路装置等技术方向,说明合肥航太在这些技术方向上创新热度相对较高。


图25:专利技术构成


技术路线分析

图26为合肥航太2015年至2023年技术路线图,展示了公司在过去几年中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从早期的基础技术研发,如雷电流C分、在线快速墙、可视静电放等,到后续更高级、更专业的产品和技术,如电磁脉冲模拟装置、飞行器雷达罩、HPM试验测等,体现了公司在特定领域内的技术积累和深化。雷电流C分、在线快速墙、可视静电放等,这些可能是公司在早期阶段开发的基础测试设备或技术,用于雷电、静电等方面的基本检测和防护,强流放电系、冲击电压发生器等,进一步扩展了公司在高压、强电流测试设备方面的产品线,飞机雷达罩、复合材料静电等,表明公司开始将技术应用于更专业的领域,如航空航天,并关注复合材料的静电防护问题,配件自动化、高强辐射场等技术,可能是为了提升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应对极端环境下的性能需求,电磁脉冲模拟装置、混响室多馈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标志着公司向更高级别的电磁兼容性和环境模拟测试领域迈进,HPM试验测、快卸式高压分区试验装置等,针对特定的高功率微波测试需求,提供了专业的解决方案,从多向调节方法到综合测试装置,可以看出公司在测试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旨在提供更全面、更灵活的测试手段。

图26:技术路线图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图27为合肥航太技术功效矩阵图,主要为了展示该主体的专利在主要产品和对应技术功效上的分布情况。产品对应某一技术功效的专利量越多,反映该产品在该方向的研发成果越多;反之,专利量越少的产品和技术功效为该主体的技术研发的薄弱方向。图中圆形面积越大表明专利量越大。


由图可以看出,合肥航太在雷电防护装置如何提高安全性;可视静电放电引燃高压装置如何提高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操作方便可靠性低;快卸式高压装置提高试验效率、灵活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提高安全性等方面。

图27:技术功效矩阵图


03

上海霍莱沃电子系统技术

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简介


上海霍莱沃电子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成立,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于科创板挂牌上市(股票简称“霍莱沃”,股票代码“688682”),并在上海、成都、西安、北京和香港等地设有子公司。公司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浦东新区企业研发机构等资质,成立了上海市专家工作站,与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天线测量技术联合实验室。


公司研发团队由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队伍组成,核心人物具备近三十余年的天线、电磁场、信道及系统总体工程研发和仿真设计的宝贵经验。公司与国内外该领域的著名大学、公司及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模态科研团队,集聚了一批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接续发展、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长期致力于工业软件的研发,聚焦于电磁仿真及校准测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主要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通信等领域提供用于电磁仿真及电磁测量的软件和系统,并研制相控阵产品。


公司在行业细分领域研发能力强,参与制定了多个国家标准,公司拥有三维全波电磁仿真技术、相控阵快速设计与优化技术、复杂电磁环境系统级仿真技术、平面近场多探头测试技术、多探头中场校准技术、多通道有源参数测试技术、在轨校准技术、一体化低成本稀布阵技术、方向图综合优化技术等多项核心算法技术。代表性技术成果“高精度多通道相控阵测量系统”经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鉴定,认为该技术成果复杂度高,研制难度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申请趋势

图28为霍莱沃专利技术申请趋势图,由图可以看出企业2013年才开始进行专利申请并在当年获得了授权,企业成立于2007年,成立之初没有专利申请这可能与企业成立之初在技术研发、创新设计等方面的投入和能力不足有关,自2013年进行首次专利申请后2014-2016年连续3年时间均没有进行专利布局这可能与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未能保持稳定和持续的投入以至于在某一时期未能产生具有专利价值的创新成果有关,2017年开始除2018年外每年均有进行相关专利布局,但是专利布局量较少,可能与企业专利布局和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有关。

图28:技术申请趋势图


技术构成分析

图29为霍莱沃技术构成图,技术构成图主要展示该主体在主要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专利量较多的技术领域,创新热度相对较高,当前技术领域的空白点可能是潜在机会,由图可以看出,霍莱沃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G01R:测量电变量;测量磁变量(指示谐振电路的正确调谐入H03J3/12 )技术领域,说明霍莱沃在此领域创新热度相对较高,而在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入 G06N);H01Q:天线;G01S:无线电定向;无线电导航;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等技术领域专利布局量较少可能上述领域属于技术的空白点,可以加大在此方向的研发力度。

图29:技术构成图


技术线路分析

图30为霍莱沃技术路线图,主要展示了该主体申请专利的主要产品分布,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帮助分析该主体在不同产品上的研发成果。霍莱沃成立之初便开始进行霍莱沃天线后处理计算分析软件的研发,承担了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数字信道设计软件”,2010年开始专注于电大尺寸复杂平台电磁算法的研究以及天线布局仿真分析,成长为专业的电磁场仿真技术供应商,但是由于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进行相关的专利布局。2013年开始研发新一代相控阵测试系统,以多通道有源测试技术等核心技术为突破口,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相控阵波束扫描盲区检测和成因分析的难题,快速进入相控阵研发与生产校准测试领域。并且从2013年开始进行了散射参数测试方法和系统的专利布局,2017年进行了天线检测系统的布局,2019年进行了天线测试系统、电线散射界面外推测试系统的布局,2020年进行了5G空口测试暗箱、探头天线、近场天线的布局,2021年进行了多探头天线测试暗箱及天线阵面测试机械精度校准装置的布局,2022年进行了空间散射场技算装置和方法的布局,2023年进行了辐射零点构造方法和装置的布局。

图30:技术路线图


技术功效矩阵分析

图31为技术功效矩阵图,图中展示了该主体的专利在主要产品和对应技术功效上的分布情况。产品对应某一技术功效的专利量越多,反映该产品在该方向的研发成果越多;反之,专利量越少的产品和技术功效为该主体的技术研发的薄弱方向。图中圆形面积越大表明专利量越大。由图可以看出,霍莱沃公司在检测结果准确、施工速度快、节省测试时间、提高测试效率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较多,因此可以看出霍莱沃公司在以上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也较多。

图31:技术功效矩阵图



04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是根据《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公司以投资建设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公司经营区域覆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以上,供电服务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注册资本8295亿元,资产总额38088.3亿元,稳健运营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资产。公司连续14年获评中央企业业绩考核A级企业,2016~2018年蝉联《财富》世界500强第2位、中国500强企业第1位,是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


技术申请趋势

图32为国家电网技术申请趋势图,该图展示了国家电网逐年公开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及对应授权率(当年申请的专利授权量/当年申请量)。由图可以看出,2000年国家电网产出第一件低空电磁监测与仿真技术专利,随后在2000-2015年期间专利申请趋势持续上升这说明该主体在持续获得创新成果,2016年开始专利专利申请量开始下降说明这个阶段企业创新成果减少。由于发明授权的周期长,专利公开具有延后性,因此近2-3年的申请量和授权率可能偏低。


图32:技术申请趋势图


技术构成分析

图33为国家电网专利技术构成图,由图可以看出,国家电网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技术领域:


G01R:测量电变量;测量磁变量(指示谐振电路的正确调谐入H03J3/12 );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入 G06N);

H02J:供电或配电的电路装置或系统;电能存储系统;

H02G:电缆或电线的安装,或光电组合电缆或电线的安装。

图33:专利技术构成


技术线路分析

图34为国家电网技术路线图,图中主要展示了该主体申请专利的主要产品分布,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帮助分析该主体在不同产品上的研发成果。由图可以看出,国家电网近年来在处理器以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等产品上产出的研发成果较多,因此可以看出国家电网近年来将处理器以及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作为重点研发方向。

图34:技术路线图


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校简介


1952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要求,设立北京航空学院,由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华北大学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四川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1958年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航空无线电系在北航率先建立,国内第一个航空电子类专业在北航诞生。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航空航天信息领域高新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需要,参与筹建了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一个总装军用实验室、一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分室,为总参陆航部电磁兼容技术支撑单位,成立了卫星导航重大项目办公室和卫星导航应用研究所、测控通信技术研究所,有效支撑了学院学科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在空天通信、无人飞行器遥控遥测测控与通信、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二代卫星导航芯片组、卫星导航、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信息对抗、信息安全、飞行器电子综合、卫星综合电子测试、空天信息感知与处理、机载/星载合成孔径成像、微波光子学、全光信息处理与获取、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隐身及反隐身、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情感信号处理等方面实力雄厚,上述研究方向属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申请趋势

图35为北航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申请趋势图,北航无线电系成立于1958年,1958年-1998年近40年时间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领域均没有进行专利申请,1999年开始有第一件专利申请并于当年获得授权,从1999年开始,除2000年没有进行专利布局外,每年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领域均有进行专利布局,且总体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申请趋势,2022年专利申请量开始下降这可能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需要一定的时间差,专利公开不充分有关。

图35:技术申请趋势

技术构成分析

图36为北航专利技术构成图,由图可以看出,北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技术领域:


G01R:测量电变量;测量磁变量(指示谐振电路的正确调谐入H03J3/12 );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入 G06N);

G01S:无线电定向;无线电导航;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

H04B:传输。

图36:专利技术构成


技术线路分析

图37为北航近10年技术路线图,主要展示了该主体申请专利的主要产品分布,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帮助分析该主体在不同产品上的研发成果。由图可以看出,2015年北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空间电荷密度测量装置、天线布局优化等技术领域,2016年北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目标运动模拟器、云计算系统可靠性建模方法等技术领域,2017年北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连续体结构非概率可靠性拓扑、合成电场测量系统等技术领域,2018年-2024年北航专利技术主要集中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等技术领域,这说明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技术领域是北航近些年来的研发重点方向。

图37:技术路线图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技术创新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仿真算法的不断突破,电磁场仿真技术正逐步向更高精度、更全面性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我们渴望更精确地模拟和预测低空电磁环境,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问题。


高精度电磁场仿真技术,通过优化算法和增强计算性能,使得电磁场的模拟更加逼近真实情况。它不仅提高了模拟的精确性,还有助于我们发现潜在的电磁干扰和风险,为低空电磁环境的治理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在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方面,技术创新的焦点在于全面考虑电磁场与其他物理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包括电磁场与机械场、热场、流体场等多个物理场之间的耦合作用。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电磁环境的复杂性,为低空电磁环境的综合评估和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已成为低空电磁环境监测的新趋势。通过引入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分析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对低空电磁环境的自动监测和实时分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还使得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低空电磁环境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高精度电磁场仿真技术、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以及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共同构成了低空电磁环境研究与应用的新方向。未来,我们期待这些技术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低空电磁环境的治理和利用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

2

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航空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低空电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要求日益提升,这使得市场对高效、准确的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的需求持续增强。航空器的数量增多,航班频率的增加,都对电磁环境造成了更大影响,需要更专业的监测和解决方案,以保证航空安全和电磁环境的稳定。


在民用领域,低空电磁环境监测的应用范围同样在不断拓宽。特别是在通信和电力等领域,对电磁环境的准确掌握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无论是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还是电网的稳定运行,都需要对低空电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客户对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传统的通用性监测设备已不能满足不同客户对于解决方案的独特要求,市场期待更加灵活、专业的定制化服务。技术提供商必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随着航空产业和民用领域的不断发展,低空电磁环境监测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且对技术的专业性和定制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需不断投入研发,提升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

3

政策环境影响

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对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及安全防御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关键领域,国家将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措施,以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具体而言,国家将从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倾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方式,为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法规与标准制定方面,随着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拓宽,国家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确保技术的规范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还能促进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推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将积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技术成果和经验,推动技术的全球化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还能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挑战。


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法规与标准的保障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推动。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安全贡献力量。



总结及展望













1

研究成果总结

在电磁环境监测领域,国内的研究和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方面,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与技术积累,相关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其全面性和准确性已得到广泛认可。这种技术的成熟,不仅体现在对低空电磁环境的细致监测上,更在于其能够迅速捕捉环境中的细微变化,为相关决策和调控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与此国内在仿真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专门用于低空电磁环境的仿真软件。这款软件不仅大幅提高了仿真精度,还显著提升了仿真效率,为电磁环境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国内研究团队还成功将监测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低空电磁环境的实时监测与仿真分析的有机统一。这种技术的融合,不仅为电磁环境的实时监测提供了更加直观、全面的数据展示,更通过仿真分析,为电磁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国内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和仿真技术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内在电磁环境监测领域的国际地位,更为低空电磁环境的优化和调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相信国内在电磁环境监测领域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在深入研究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致力于不断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以满足当前日益增长且日益复杂的监测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已成为确保航空安全、电磁兼容性以及无线电频谱有效利用的关键所在。


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拓展仿真技术在低空电磁环境中的应用范围。仿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经济的分析工具,能够在电磁兼容性分析和电磁辐射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精确的仿真模型,我们能够对低空电磁环境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估和预测,从而为电磁环境的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监测与仿真技术的融合创新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通过探索更加高效、准确的监测与仿真方法,我们可以提升对低空电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进而为电磁环境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这种融合创新不仅能够提高监测效率,还能降低监测成本,为低空电磁环境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推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商业化应用,我们可以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为低空电磁环境的优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产业化发展也能够促进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升级,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深化低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拓展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强监测与仿真技术的融合创新以及推动产业化发展,是我们在未来研究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启示及建议













1

专利布局启示

一、加强合作交流

根据对现有专利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于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的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这些机构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拥有大量与该专利技术相关的专利。然而,企业在此领域的专利布局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性强的专利。建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1.技术研发合作:企业可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同挖掘技术创新点,申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并通过合理的专利布局和申请策略保护双方的技术成果和市场利益。


2.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可以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为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共享和经验传递。


二、注重专利质量

在进行低空电磁环境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时,应注重专利的质量而非数量。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准备,确保申请的专利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并具备较高的保值价值。


三、建立预警机制

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通过建立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保护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

2

技术创新启示

建议国内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领域的重点企业及高校,形成一个集中的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联盟,对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进行统一、集中调研。

首先,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和学习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目前的专利技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进行深加工,形成自主规避方案和自主知识产权;其次,在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空白区域进行统一扫荡,形成外围防御型专利,克制竞争对手的外围技术延伸;再次,集中国内企业和高校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针对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发展的重点领域及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高强度的封闭式研发,打破被动局面,抢先占据低空电磁环境监测与仿真技术某些发展方向上的专利制高点。